国产对白91色拍高清精品_18hdsex_免费在线视频成人_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电影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中心 > 泰陽資訊 >

《本草綱目》中所有藥食同源的藥用植物記載都

更新時間:2021-08-28 16:27 點擊次數:

《本草綱目》中所有藥食同源的藥用植物記載都在這了!
食品指各種供人食用或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藥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療為目的的物品。現代食品的概念包含2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可供食用的普通食品,另一方面則是藥食兩用物品。食物和藥物在調節人體生理機能方面功效相同且沒有明確的界限,具有來源、成分、理論的同源性。藥食同源物質是基于藥食同源理念的指導,在我國傳統中醫學和食療學中使用的既可食用又可藥用的中藥材物質。本研究中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現階段特指在我國《按照傳統既是食品又是中藥材物質目錄》(以下簡稱《藥食同源目錄》)中規定的具有傳統食用習慣,且列入國家中藥材標準[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2020年版及相關中藥材標準]中的植物。

 

從歷史源流與內涵分析看,藥食同源是人們對食物和藥物(尤其是中藥材)關系的歸納。從上古時期至今,人類在幾千年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藥食資源,并逐漸分化為食物、藥物和藥食同源物質。《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千金要方》《食療本草》《太平圣惠方》《救荒本草》《野菜博錄》《飲膳正要》等古代本草文獻都詳細記載了大量藥食同源藥用植物,可見其應用歷史源遠流長。《本草綱目》收載的1892種藥物中,食物類藥物就有300余種。《本草綱目》是中醫藥本草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其全面總結了明代以前中藥學的成就,被譽為中國16世紀的百科全書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現代化的生活使人們對身心健康有著更高的期待和追求。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相關的研究論述也越來越多,如何加強新食品原料、藥食同源食品的開發和應用成為熱點。

 

本文以《本草綱目》木部為研究對象,繼草部研究之后,對其木部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進行整理,挖掘《本草綱目》木部藥食同源藥用植物和非傳統藥用部位綜合開發利用方面的潛力,對認識古代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應用、繼承傳統食療文化、開發當前作為藥食同源藥用植物資源提供更為全面的本草學依據。

 

1《本草綱目》木部中的藥食同源藥物植物
本文以《本草綱目》木部藥物為研究對象,對 “集解”“主治”“發明項下出現藥食兩用相關記載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及其內容進行系統整理。《本草綱目》木部共154味藥(不包括雜木類和附錄),涉及藥食同源表述的藥用植物共43種,占木部總藥數的27.92%

 

2002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首次發布的《藥食同源目錄》及修訂的征求意見稿所載藥食同源物質為依據,對照《中國藥典》2020年版,對《本草綱目》木部中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進行篩選和整理并錄入Excel表格建立數據模板,將《中藥藥名辭典》、《中藥學》作為中藥名稱正名標準,對中藥名稱進行統一規范。

 

《本草綱目》將木部分為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5類。經統計,以喬木類的藥食兩用中藥材品種占比最多,達36.54%;其次為灌木類,占比達35.29%;寓木類最少,占比8.33%(1)
 
《本草綱目》木部食用部位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藥用部位對比
《本草綱目》記載了同一種藥用植物的多個器官,除了《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的藥用部位外,常有其他部位可供食用。松,《本草綱目》記載:其松脂、松葉、松花、根白皮可食;枸杞,《本草綱目》記載: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采用。本文以《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作為依據,對《本草綱目》木部所記載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食用部位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藥用部位進行對比。

 

2.1 《本草綱目》木部食用部位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藥用部位一致的品種
將《本草綱目》木部所記載藥材的食用部位與《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藥用部位一致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9)進行統計。目前,已經收錄到《藥食同源目錄》且食用部位一致的品種分別是杜仲(杜仲葉)、桑(桑葉、桑葚)、酸棗(酸棗、酸棗仁)、山茱萸、郁李(郁李仁)、茯苓。未收錄到《藥食同源目錄》且食用部位一致的品種,分別是柏(側柏葉、柏子仁)、訶黎勒(訶子)、桑(桑枝)、金櫻子。

 

2.2 《本草綱目》木部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國藥典》2020年版藥用部位的品種
將《本草綱目》木部所記載藥材的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藥用部位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14)進行統計(2)。目前,已經收錄到《藥食同源目錄》且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藥用部位的品種,分別是松、桂、槐、枸杞。未收錄到《藥食同源目錄》且食用部位多于或不同于《中國藥典》2020年版所載藥用部位的品種,分別是烏藥、椿樗、檀(檀香)、合歡、棕櫚、楮(楮實子)、蕤核(蕤仁)、五加、枳、竹(竹實)
 
《本草綱目》木部藥食同源植物按食用部位分類
將《本草綱目》木部收錄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按其食用部位分為6類,分別是嫩芽類(植物的早期嫩葉)、嫩苗類(植物的早期全株)、葉類、花類、果實及種子類、皮類。

 

3.1 嫩芽類
《本草綱目》木部中,以嫩芽類供食用的品種有8種。《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3品種,分別為槐(槐花、槐米)、楮(楮實子)、杜仲,對比其藥用部位與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槐,《中國藥典》規定的藥用部位是花、花蕾和果實,《本草綱目》記載:初生嫩芽可煠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楮,《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果實,《本草綱目》記載:食其嫩芽,以當菜茹。杜仲,《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皮和葉,《本草綱目》記載:初生嫩葉可食,謂之檰芽。《中國藥典》2020年版未收載品種,分別為皂莢、冬青、木天蓼、柳、石南。例如,冬青,《本草綱目》記載:其嫩芽炸熟,水浸去苦味,淘洗,五味調之可食;木天蓼,《本草綱目》記載:其子可為燭,其芽可食;柳,《本草綱目》記載:其嫩芽可作飲湯

 

3.2 嫩苗類
《本草綱目》木部中,以嫩苗類供食用的品種有2種,分別為枸杞(枸杞子)和槐(槐花、槐米),均被《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對比其藥用部位與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枸杞,《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果實和根皮,《本草綱目》記載: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春生,作羹茹微苦。待苗生,剪為蔬食,甚佳。槐,《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花和花蕾、果實,《本草綱目》記載:或采槐子種畦中,采苗食之亦良

 

3.3 葉類
《本草綱目》木部中,以葉類供食用的品種達23種。《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品種,分別為松、桂(肉桂、桂枝)、烏藥、椿樗(椿)、槐(槐花、槐米)、合歡、枳、檀(檀香)、楮(楮實子)、五加(五加皮)、枸杞(枸杞子)、桑(桑皮)、柏(柏子仁)、榆(地榆),對比其藥用部位與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合歡,《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樹皮和花,《本草綱目》記載:“(綠葉)嫩時煠熟水淘,亦可食。枳,《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果實和果殼,《本草綱目》記載:嫩葉煎湯代茶,去風。桂,《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干燥的樹皮和嫩枝,《本草綱目》記載:其葉甚香,可用作飲尤佳。五加,《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根皮,《本草綱目》記載:春月于舊枝上抽,山人采為蔬茹。《中國藥典》2020年版未收載品種,分別為楸、櫸、白楊、橉木、南燭、石南、木槿、山茶、莢蒾、南燭。楸,《本草綱目》記載:“(刺楸)葉似楸而薄,味甘,嫩時煠熟,水淘過拌食。白楊,《本草綱目》記載:嫩葉亦可救荒,老葉可作酒曲料

 

3.4 花類
《本草綱目》木部中,以花類供食用的品種有5種,均被《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分別為松(松花粉)、槐(槐花)、楮(楮實子)、枸杞、棕櫚,對比其藥用部位與食用部位的不同。例如,松,《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花粉,《本草綱目》記載其松脂、松葉、松花、根白皮可食。松花“ 亦可釀酒。花上黃粉,山人及時拂取,作湯點之甚佳。今人收黃和白沙糖印為餅膏,充果餅食之。楮(楮實子),《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果實,《本草綱目》記載:雄者,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結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澡去子,蜜煎作果食;棕櫚,《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葉柄,《本草綱目》記載筍及子花可食,棕魚皆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遠,蘇東坡亦有食棕筍詩,乃制去其毒爾

 

3.5 果實及種子類
《本草綱目》木部中,以果實及種子類供食用的達24種。《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品種,分別為訶黎勒(柯子)、蕤核(蕤仁)、楮(楮實子)、柏(柏子仁)、松(松實)、槐(槐角)、桑(桑葚)、酸棗、山茱萸、金櫻子、郁李(郁李仁)、枸杞(枸杞子),對比其入藥入食部位的不同。例如,蕤核(蕤仁),《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果核,《本草綱目》記載:叢生有刺,實如耳珰,紫赤可食。酸棗,《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果仁,《本草綱目》記載:山棗樹如棘,其子如生棗,其核如骨,其肉酸滑好食,山人以當果。《中國藥典》2020年版未收載品種,分別為梧桐、肥皂莢、無患子、無食子、榆、蕪荑、胡頹子、山礬、南燭、石南、木天蓼、竹。例如,梧桐,《本草綱目》記載:子肥可食。五六月結子,人收炒食,味如菱、芡。無患子,《本草綱目》記載:殼中有仁如榛子仁,亦辛,可炒食。子似楝,著酒中飲之,辟惡氣

 

3.6 皮類
《本草綱目》木部中,以皮類供食用的有6種。《中國藥典》2020年版收載品種,分別為桂(桂皮)、桑(桑皮)、檀(檀香)、枸杞(地骨皮)、松(松花粉、松節油、油松節),對比其入藥入食部位的不同。例如,檀(檀香),《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樹干的干燥心材,《本草綱目》記載:皮和榆皮為粉食,可斷谷救荒。松,《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松花粉、松節油、油松節,《本草綱目》記載:根白皮,辟谷不饑。榆,《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的藥用部位是根,《本草綱目》記載:“ 白榆,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榆皮,初春先生莢者是也,嫩時收貯為羹茹,嘉祐中,豐沛人缺食多用之。《中國藥典》2020年版未收載品種為櫸,《本草綱目》記載:皮可煮飲也。鄉人采其葉為甜茶

 

《本草綱目》木部收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食用方法
《本草綱目》木部收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以代糧為主,還有作蔬菜、作飲、作果食、作醬食等。

 

4.1 作糧食
古人利用自然界可供食用的樹皮,經過加工,制成食物以代糧充饑,起到既可果腹又可療疾的作用。肥皂莢,《本草綱目》記載:“ 中有白仁如栗,煨熟可食。實踐過程中,古人還發現一些可代糧食的藥用植物,甚至食用后可斷谷。松,《本草綱目》記載:松葉、松實,服餌所須。服食辟谷。茯苓,《本草綱目》記載:茯苓白色者補,善能斷谷不饑。還可將樹皮與米谷加水調和成的半流質食物,作羹粥,助養胃氣。莢蒾,《本草綱目》記載:煮汁和米作粥,飼小兒甚美

 

4.2 作蔬菜
木部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初生嫩芽、嫩苗可作蔬菜食用,營養豐富。皂莢,《本草綱目》記載:其初生嫩芽,以為蔬茹,更益人。枸杞,《本草綱目》記載:待苗生,剪為蔬食,甚佳

 

4.3 作飲
將木部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嫩芽、嫩苗、葉或花加工成飲品,口感良好,長期服用可以起到保健養生、調理不適癥狀等作用。山茶,《本草綱目》記載:其葉類茗,又可作飲,故得茶名。山茶嫩葉煠熟水淘可食,亦可蒸曬作飲。石南,《本草綱目》記載:桂陽呼為風藥,充茗及浸酒飲能愈頭風,故名。實如燕覆子,八月熟。民采取核,和魚羹尤美。(湘人)必采石南芽為茶飲,乃去風也;桑,《本草綱目》記載:桑葉乃手、足陽明之藥,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木槿,《本草綱目》記載:嫩葉可茹,作飲代茶。古人不僅做茶飲,還將根皮或葉子用來釀酒,有活血通絡,助長藥效之功。五加,《本草綱目》記載:煮根莖釀酒飲,益人。造酒之方:用五加根皮洗凈,去骨、莖、葉,亦可以水煎汁,和麹釀米酒成,時時飲之。亦可煮酒飲

 

4.4 作果食
《本草綱目》木部詳實記載藥食同源的藥用植物可作為果食果品,體現了補益或增加人體所需膳食營養的重要性。木天蓼,《本草綱目》記載:子作球形似檾麻,子可藏作果食;胡頹子,《本草綱目》記載:春熟最早,小兒食之當果;山茱萸,《本草綱目》記載:子初熟未干,赤色,如胡頹子,亦可啖;郁李,《本草綱目》記載:子熟赤色,亦可啖。棠棣生山中,子如櫻桃,可食。郁李子如御李子,紅熟堪啖,微澀,亦可蜜煎,陜西甚多

 

4.5 作醬食
用中藥作醬食,可以提升口味,通常用于制作藥膳。榆,《本草綱目》記載:三月采榆錢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釀酒,瀹過曬干可為醬,即榆仁醬也。蕪荑,《本草綱目》記載:三月采實,陰干。狀如榆莢,氣臭如,彼人皆以作醬食之。人收藏之多以鹽漬,則失氣味,但宜食品,不堪入藥。蕪荑有大小兩種,小者即榆莢也,揉取仁,醞為醬。作醬甚香美,功尤勝于榆仁

 

《本草綱目》草部收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服食禁忌
古人區分食物和藥物,主要基于功能不同,但首要原則一致,均是安全性。藥食同源藥用植物大多性味平緩,溫性,甘味,歸脾胃經的食物占比最多。當藥物偏性大于食物,勢必會影響到人體氣血陰陽的平衡。藥食同源并不意味著藥食無異,在實際應用時,尤要注意藥食的差異。而且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即過量或不當的食用均易導致毒性(偏性)的發生。《本草綱目》對服食注意事項進行了詳盡的論述,反映了李時珍對其安全性和用法用量尤為重視。

 

5.1 適宜人群
李時珍認為飲食應因人而異,不同體質飲食注意要有側重。桑,《本草綱目》記載:孩子不得與桑葚,令兒心寒。茯苓,《本草綱目》記載:仙家雖有服食之法,亦當因人而用焉。榆,《本草綱目》記載:榆皮、榆葉,性皆滑利下降。氣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虛者,久服滲利,恐泄真氣……本經所謂久服輕身不饑,蘇頌所謂榆粉多食不損人者,恐非確論也

 

5.2 用法用量
李時珍對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用法用量有具體要求,并對采摘時間、生長習性也有明確記載。蕪荑,《本草綱目》記載:可少食之,過多發熱,為辛故也。秋月食之,尤宜人;桑,《本草綱目》記載:桑葉可常服,以四月桑茂盛時采葉。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一分在者,名神仙葉,即采取,與前葉同陰干搗末,丸散任服,或煎水代茶飲之。槐,《本草綱目》記載:槐之生也,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更旬而始規,二旬而葉成。其花未開時,狀如米粒,炒過煎水染黃甚鮮,其實作莢連珠,中有黑子,以子連多者為好

 

5.3 飲食宜忌
李時珍重視藥食搭配,他認為在服藥期間,食物的選擇要知其所宜、知其所忌。避免生冷、黏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椿樗,《本草綱目》記載:椿芽多食動風,熏十二經脈、五臟六腑,令人神昏血氣微。若和豬肉、熱面頻食則中滿,蓋壅經絡也。榆,《本草綱目》記載:初生莢仁,以作糜羹,令人多睡

 

5.4 炮制減毒
《本草綱目》中還詳細記載了木部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各種炮制方法,通過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達到炮制減毒的目的。棕櫚,《本草綱目》記載筍及子花入食,棕魚皆有毒不可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供佛、寄遠,蘇東坡亦有食棕筍詩,乃制去其毒爾。竹,《本草綱目》記載竹實入食,江東乃有花而無實,頃來斑斑有實,狀如小麥,可為飯食。竹實大如雞子,竹葉層層包裹,味甘勝蜜,食之令人心膈清涼,生深竹林茂盛蒙密處。陳藏器本草云:竹肉一名竹實,生苦竹枝上,大如雞子,似肉臠,有大毒。須以灰汁煮二度,煉訖,乃依常菜茹食。煉不熟,則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也

 

討論
6.1 《本草綱目》木部對 《藥食同源目錄》 的啟示
現代《藥食同源目錄》及征求意見稿目前總共收錄了110個藥食同源物質。《本草綱目》木部記載的該目錄中藥食同源藥用植物有9個品種,分別是杜仲葉、桑(桑葉、桑葚)、酸棗(酸棗、酸棗仁)、山茱萸、郁李仁、茯苓、松(松花粉)、桂(肉桂)、槐(槐米、槐花)枸杞。另外,《本草綱目》木部還收錄34個藥食同源藥用植物,不在現代藥食目錄中,分別是柏(側柏葉、柏子仁)、訶黎勒(柯子)、枳、金櫻子、五加(五加皮)、竹(竹實)、烏藥、椿樗(椿)、楸、梧桐、檀(檀香)、莢蒾、合歡、皂莢、肥皂莢、無患子、無食子、櫸、柳、白楊、榆、蕪荑、棕櫚、橉木、楮、蕤核、胡頹子、冬青、山礬、南燭、石南、木槿、山茶、木天蓼。這些未被收錄在《藥食同源目錄》中的品種,在我國傳統中醫實踐中,既是藥品又具有相當長的食用歷史,至今民間仍有食用的。結合古代本草記載的傳統飲食文化,充分考察這些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食用安全性、廣泛性,結合政策規定可以作為擴充物種進行新食品原料的研究,加大開發力度,促進我國大健康產業的發展。隨著全國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的推進,大量的藥食同源植物將被調查或發現,應結合古代本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現其藥用功效與食用價值,并逐步納入《藥食同源目錄》中,以豐富實現藥食資源品種。

 

南燭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Thunb.為杜鵑花科越橘屬常綠灌木或喬木,又稱烏飯樹,食用歷史悠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植根于中國的宗教文化中。受佛、道兩家的影響,用南燭葉煮汁做成烏飯,結合傳統節日,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等地,人們仍保留著農歷四月吃烏米飯這一傳統,還有用烏飯釀酒的做法。《本草綱目》記載:取汁漬米作烏飯,食之健如牛筋,故曰牛筋。其子如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結實如樸樹子成簇,生青,九月熟則紫色,內有細子,其味甘酸,小兒食之。寒食采其葉,漬水染飯,色青而光,能資陽氣。現代研究表明,烏飯樹樹葉中含有豐富的多糖和黃酮類成分,烏飯樹漿果含有較高的多酚類物質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南燭葉可以提取烏飯色素,開發研制天然色素;樹葉中含有黃酮抑菌成分,發現其對面制品有很好地保鮮效果,可以起到天然防腐劑的作用。可見,南燭在著色、防腐、醫療保健等方面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為楝科香椿屬的落葉喬木,雖為木本,卻完全具備食葉蔬菜的要求,屬于藥食同源藥用植物。香椿的根、莖、葉、果實均可入藥,嫩葉和嫩芽為蔬菜,在我國分布廣泛、資源豐富。香椿是常用的春季蔬菜,明清時期還作為貢品。《本草綱目》記載:椿、樗、栲,乃一木三種也。椿木皮細肌實而赤,嫩葉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虛而白,歉年人或采食。栲木即樗之生山中者,木亦虛大,梓人亦或用之。李時珍認為,樗即臭椿(樗屬苦木科),與香椿相似,但不是同科植物,要區別開來,不能和香椿混為一談。《中國藥典》2020年版椿皮的來源是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可見藥用椿皮與食用香椿來源不同。現代研究,從香椿中分離得到150余個化合物,包括三萜、生物堿、黃酮、木脂素、香豆素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腫瘤、降糖、神經保護等生物活性。清明后,食用的香椿發芽、抽葉,葉肉肥厚,其味清香。初生葉生長速度快,10 d內即可采食,但采收期很短,季節性很強,限制其廣泛使用。現代研究將其開發成食物香精香料,不斷擴充香椿的食用領域。

 

Ulmus pumila L.為榆科榆屬植物,分布廣泛,食用歷史悠久。將榆樹皮做成榆皮面即可食用。先將榆樹皮最外層黑皮刮掉,從樹干取榆樹嫩皮,曬干、粉碎、篩羅之后即做成可食用的榆皮面。榆皮面具有一定的黏性,在糧食(白面)短缺的年代,可將榆皮面摻在高粱面或玉米面中代替白面。榆的藥用部位是根,《本草綱目》記載其嫩芽、白皮、嫩葉、莢仁多個食用部位:三月生莢,古人采仁以為糜羹,今無復食者,惟用陳老實作醬耳。刺榆,其葉如榆,瀹為蔬羹。白榆,荒歲農人取皮為粉,食之當糧,不損人。榆皮,初春先生莢者是也,嫩時收貯為羹茹,嘉祐中,豐沛人缺食多用之。莢榆、白榆皆大榆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名枌,嫩葉煠,浸淘過可食。三月采榆錢可作羹,亦可收至冬釀酒,瀹過曬干可為醬,即榆仁醬也。今人采其白皮為榆面,水調和香劑,粘滑勝于膠漆。高昌人多搗白皮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長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關節故也。斷谷不饑,榆皮、檀皮為末,日服數合。嫩葉作羹及煠食,消水腫,利小便,下石淋,壓丹石。現代研究表明,榆樹皮主要含有萜類、苯丙素、木質素和黃酮類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種藥理活性。在食用方面,榆樹皮無毒無味,使做出來的面團柔韌有彈性,故其被稱為植物性增韌劑。也可將榆樹皮提取物加工成浸膏或提取其中粗多糖等有效成分運用到卷煙或香精香料中。

 

6.2 《本草綱目》木部對藥食同源藥用植物器官利用的啟發
《本草綱目》木部藥食同源藥用植物普遍存在多個部位入食入藥的現象,多于或不同于《中國藥典》2020年版的藥用植物有14 個品種,分別是松、桂、槐、枸杞、烏藥、椿樗、檀(檀香)、合歡、棕櫚、楮(楮實子)、蕤核(蕤仁)、五加、枳、竹(竹實)。受傳統用藥習慣的影響,當前大部分藥食同源藥用植物和常用中藥材仍存在僅限于單一部位入食或入藥的情況,對整體植株的利用率不高,造成植物資源的巨大浪費。應針對《本草綱目》木部收錄的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研究其可擴展藥用部位的,深入挖掘資源價值,探索非傳統用藥部位的綜合開發利用的可行途徑,提升藥食同源藥物植物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

 

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為茄科枸杞屬植物,是我國常用地道中藥材之一,民間食用歷史悠久。《中國藥典》2020年版規定其藥用部位僅為果實和根皮,《本草綱目》記載:西河女子服枸杞法,根、莖、葉、花、實俱采用。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薄堪食,俗呼為甜菜。春生,作羹茹微苦。莖、時及子服之,輕身益氣。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圓如櫻桃,暴干緊小少核,干亦紅潤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異于他處者。待苗生,剪為蔬食,甚佳。枸杞根實為服食家用。枸杞葉作羹,小苦。莖、葉及子,服之輕身益氣。淮南枕中記載西河女子服枸杞法。又有花、實、根、莖、葉作煎,或單榨子汁煎膏服之者。此藥性平,常服能除邪熱,明目輕身。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陰干,用無灰酒浸一夜,曬露四十九晝夜,取日精月華氣,待干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現代科學研究發現,枸杞中化學成分類型多樣,主要涉及生物堿類、黃酮類、萜類等化合物。此外,多糖及類胡蘿卜素衍生物也是枸杞中常見的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腫瘤、抗炎、肝保護、神經保護、抗微生物及輻射保護活性等。其還可以開發成枸杞食用色素。枸杞除果實和根皮外,葉、花也是功能性食品的重要原料,具有潛在的資源價值及產業化前景。

 

Styphnolobium japonicum L.為豆科槐屬植物,是我國常用中藥材之一。《中國藥典》2020年版記載槐的干燥花及花蕾為常用中藥槐花Sophorae Flos,其干燥成熟果實為常用中藥槐角Sophorae Fructus。民間有食用槐花,采葉煮羹食以作充饑的習慣。《本草綱目》記載其嫩芽、嫩苗、嫩葉、花、嫩房角均實可食用:初生嫩芽可煠熟,水淘過食,亦可作飲代茶。或采槐子種畦中,采苗食之亦良。折嫩房角作湯代茗,主頭風,明目補腦。古方以子入冬月牛膽中漬之,陰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云久服明目通神,白發還黑。現代研究表明,國槐主要含有黃酮、異黃酮、二氫黃酮及二氫異黃酮等成分,具有降壓、抗炎等作用。槐花與槐角除作為我國傳統中藥用于配方飲片或制藥原料外,還被用于保健食品、化妝品等其他資源性產品的開發。例如,利用槐花生產具有保健功能的槐花茶、槐花糖、槐花蛋糕等食品;提取槐米中的天然提取色素對蠶絲織物進行染色;新鮮槐葉可用于富含氨基酸及蛋白質類等功能性成分,可以開發成保健食品、禽畜的飼料添加劑等。

 

6.3 《本草綱目》木部對藥食同源藥用植物食用方法的啟發
《本草綱目》木部詳細記載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服食方法與飲食搭配,注重配伍和禁忌,對臨床安全使用具有現實指導意義。以藥入食應慎重,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的藥食同源名單中均含有諸多偏性較大藥物,部分還有小毒,需嚴格服食方法,以防藥源性疾病的發生。李時珍重視采收時間和加工方法的選擇,強調因人制宜和遵循四時的藥食法則,體現了傳統安全藥食的思想。從適宜人群、用法用量、飲食配伍、炮制減毒等方面的詳細論述,值得后人進一步整理和研究。《藥食同源目錄》是藥食同源理念的現代體現,但其中未標明服食方法和注意事項。應利用現代技術和傳統本草相結合的方法,進一步完善相關限定,為安全食療提供寶貴經驗。通過對《本草綱目》以藥入食記載的整理和統計,本著安全和健康的原則,需結合古今應用情況,對現代目錄名單進行相關修訂,并制定相關標準或規則,明確已有品種,嚴格把控新品種的納入,規范服食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本草綱目》博大精深,蘊藏著大量作為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資源。本文繼草部研究之后,又對《本草綱目》木部藥食同源藥用植物進行了詳細的梳理,涉及藥用部位、食用部位、分類、服用方法、飲食宜忌等多環節,可以概括為藥食同源藥用植物新品種的開發、傳統藥用部位的擴展、服食方法考證3個方面內容。對《本草綱目》 的進一步挖掘研究,為當前藥食同源藥用植物的開發和利用提供借鑒,也為現代藥食同源目錄的進一步完善提供本草學支持。

 

來源:《中國現代中藥》2021,23(6)
編校:中藥大品種聯盟
?
>
小圖標